屋舍特别经得起破旧,像一个人,特别经得起衰老。墙,是黄土墙。瓦,是红土瓦。四面黄土墙,前后各开一扇门,两个斜屋顶,便是一间河边的屋舍了。一间屋舍可以住人三百年。

红土瓦要经五十年以上的日晒雨淋,黏土烧制出来的红色才褪尽,成了黑瓦。瓦楞上有了狗尾巴草,一根两根,竖起来,随风招摇。瓦垄里,乌青的苔藓长了毛茸茸一层。夏季,青苔卷曲,晒干了的玉米须一般,都以为它死了,可阵雨绕着村子跑了一圈,它又肿胀起来,黑须吸饱了水分,过了一夜,青黝黝的。

谷雨时节,燕子衔来唾泥、草屑、脱落的鸟羽,在房梁下筑巢。雏燕长出了黄喙,唧唧,唧唧,在窝里,不知疲倦地叫。燕子飞进门口,巢里一下子探出四五只脑袋,张开喙争食。有了燕子,屋舍像多了一群小孩,有了生机和气象。燕子是家里长居的亲戚,假如家里突然有一年燕子不来,全家人都会落寞,猜想着,燕子怎么不来了呢?母亲对我讲,燕子来的时候,要飞过汪洋大海,再远再累,不畏路途千辛万苦,都会回到旧年的屋舍。

做房子,是大事。柱子、房梁和大门,用料都不能马虎。下地基,竖大门,上梁,乔迁,都要挑选吉日。

建一栋房子,需要准备几年,甚至几十年。木料、石头、粮食、菜蔬、工具、劳力、钱银,都不可或缺。积个十年二十年,准备得差不多了,看了风水,打了木桩,再请来石匠、木匠,下地基。下地基,动土了,放鞭炮,上香,算是请土地神,请来亲友乡邻,吃一餐。石匠必是老师傅,德技受人尊崇,腰扎红布条,挖第一铲土,泼洒一碗烧酒,喝唱:“福耶——天地吉祥,日吉西阳。先请阴阳,再请鲁班。请到鲁班先师,缔造万年华堂。左边造起金银铺,右边造起囤谷仓。”

墙是夯墙。泥是黄泥,黏土,掺石灰,用铲搅拌,一畚箕一畚箕,倒在一个夹板里,用两头狼牙棒一样的木柞,夯。一木柞,一木柞,双手抱着木柞夯。夯了夹板,才知道什么是苦累。夯夹板时,黄泥里会夹杂泡过水晒干的芦苇秆。这样的墙,三百年也不会倒塌。

竖了大门,石匠师傅便催促木匠师傅,加把劲,等着上梁。请来亲友乡邻,把屋架用棕绳绑起来,放了万响的炮仗,把屋架点对点,角对角,线对线,立起来。

秋天很快结束,冬雨很快到来。河水羸弱,山油茶花凋敝多时,霜露一天比一天白,冷涩的田畴一片发白发黄,漆树叶红遍山崖。木匠忙着定瓦椽,石匠开始盖瓦,徒弟夯地坪,地面撒一层石灰,夯,夯,夯。一栋泥土房出现在了一条小河边,红瓦黄墙。乔迁的日子也到了。

大雪来临,屋檐挂起了长长的冰凌。新建的房子,在晨昏,升起了炊烟。人在泥腥扑鼻的厢房里,静静酣睡。厅堂摆着八仙桌、竹椅子、板凳。厨房有了柴火,木柜。木柜里有碗筷、勺盘,有腌辣椒、霉豆腐。早中晚三餐,母亲的劳作,有了诱人的味道。畚箕,笸箩,晒席,都挂在墙上。镰刀,斧头,柴刀,都插在木匣鞘里。圆肚的米缸是个大肚罗汉,酒缸藏在地窖里。蓑衣,斗笠,悬挂在门背后。房子成了屋舍。

雨水的潮气,太阳的燥气,隐隐的蜡烛光,淡淡的柴火烟,灶膛的蒸汽,蜘蛛的爬痕,犬吠声,鸡鸣声,猪的号叫声,孩子的嬉闹声——它们随时间一起,渗透进墙里。渗透进了夯实的地坪里,渗透进了木板里,渗透进了米缸里。影迹渗透进了时间,时间透进了另一个时间。屋舍有了长久不灭的声息。

做房子的人,已经下不了床,他的衰老是屋舍老旧的一部分。他会想起什么呢?想起他年轻时,上山伐木,下河捞石头。想起他娶妻的那个夜晚,蜡烛一直烧到天亮,烛油淌满了桌面,火苗一直扑通扑通地跳着。想起这间屋子里,每一粒土,都滴下了他滚烫的汗水。想起自己挑着稻谷,翻晒,入谷仓,一箩筐一箩筐地倒进去,堆得满满一仓。想起他床畔的亲人,他笑了,含而不露,泪水模糊了眼睛,最后一滴泪水饱含了全部。

一栋栋的屋舍,在河边,低低地缩在蓬勃而起的一棵棵树下。一个四季,一圈树轮,无数个树轮,屋舍有的成了颓圮。黄土墙早已发白,墙缝有了雨水霜雪的留痕,柱子房梁有了蛛丝和虫洞。虫噬咬的木齑粉,扑簌簌落下来,落在我们肩上,成了时间的灰烬。

有母亲居住的屋舍,便是我们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家。屋舍大门口,是一条石板路,石板路通小巷,小巷尽头是稻田,过了稻田便是小河,小河通往另一条江河,没有尽头。世界被一条河打开了闸门。

风雪夜归人,再一次推开屋舍厚重的大门。

文|傅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