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省联考的第十一题近些天引起热议。借此机会,我们来浅聊一下纽结理论(knot theory)。

相信你小时候肯定也想过与这道题类似的问题:画出一个结的形状,怎么判定它是一个活结?也就是说,拉这个结的两端,最后能还原成一直线?

这是最早的,研究扭结理论的一个动机。但数学家又发现,如果有两个开放端的话,描述问题不够简便。所以他们规定,数学里的结是把两个开放端连起来的。这样数学里的“结”就是一条封闭的绳环,在三维空间里缠绕构成的一个空间多边形。

那么可以想象,一个绳环所能构成的最简单形状当然就是一个圆环。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结,这种形状被称为“unknot”,中文叫“平凡结”。

一个游戏工作室Treyarch的logo,很像三叶结,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是平凡结

给定两个结,怎么判定它们其实是同一种结?对这么简单的结,我们可以目测判定。但是对更复杂的形状,目测就会失效,所以数学家希望找到合适的数学方法去研究扭结。

问题是,同一个扭结,形状可以千变万化。我们需要忽略绝大多数变化,只关注我们需要的变化。所以,数学家需要寻找的是“不变量”,也就是变化对象的某个不变的属性。就像我们再次见到几十年没见到的朋友,也许他的外貌变化很大,但是你可能发现,他的声音,神态,举止没有变化。那么这些属性就是“不变量”,这些属性可以帮我们识别一个人。

对一个扭结来说,有哪些不变量?你能想到的第一个属性应该是交叉点数。把一个扭结平放在桌上,通过整理,可以把绳与绳之间的交叉点减少若干。到一定程度后,就无法继续减少了。此时的交叉点数就是一个结的不变量。


通过扭转之后可以发现交叉点最小为3

但可惜的是,交叉点数并不是一个很有用的扭结不变量,有两个原因:首先,给定一个结的形状,如何判定这个形状里的交叉点数最小?这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。还有一个缺陷是,相同的交叉点数下,存在很多不同的扭结,而且交叉点越多,不同的扭结也越多。这也意味着交叉点数并不能很好的区分扭结。

左手三叶结和右手三叶结。它们的交叉点数相同,但却是不同的结

所以目前数学家们使用更有用的不变量来判断扭结是否相等:扭结多项式。1928年,美国数学瓦德尔·亚历山大提出了一个扭结不变量,称为“亚历山大多项式”。并且他证明了,如果两个结可以互相转化,那么它们的这个特征多项式就可以互相转化。这样判定两个结是否等价就很容易了,因为判断多项式能否相互转换要比看图形方便多了。

亚历山大多项式的规则相当简单:
$$
\nabla (O) = 1 \\
\nabla (L_+)-\nabla(L_-)=z\nabla(L_0)
$$
以平凡链环(unlink)为例:

经历L+和L-变换后,均形成平凡结;而平凡结的亚历山大多项式定义为1,故平凡链环的多项式为
$$
1-1=z\nabla(Unlink) \\
\nabla(Unlink)=0
$$
但是亚历山大多项式也有一个明显的的缺陷:少数情况下,不同的结仍然会具有相同的亚历山大多项式,特别是一个结和它的镜像,必然有相同的亚历山大多项式。显然一个结和它的镜像在变换的意义上是相同的,但你无论怎么变换也没办法吧一个结变成它的镜像。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说,一个结和它的镜像是两种结,但是亚历山大多项式是无法区分它们的。

扭结理论的再一次重大突破是在1984年。新西兰数学家沃恩·琼斯发现了另一个扭结不变量,称为“琼斯多项式”。这个多项式在区分和表达扭结的能力上比“亚历山大多项”式强许多。

一些结的亚历山大多项式和琼斯多项式。可以发现琼斯多项式能更好地区分扭结。

更为奇妙的是,在琼斯发表了琼斯多项式之后不久,美国物理学家爱德华·威腾发现了琼斯多项式与量子场论之间有着奇妙的联系。爱德华·威腾是弦理论和量子场论的顶尖专家,并且是“M理论”的创立者。而M理论是目前一种比较有希望的“大统一理论”。爱德华·威腾发现琼斯多项式可以运用到量子场论里,这个发现让人遐想连篇:难道宇宙的微观结构中存在一个个扭结?

不管怎样,琼斯和威腾的发现是如此重要,使得二人在1990年,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:菲尔兹奖。那次菲尔茨奖有两个不寻常之处,一个是威腾是目前仅有的获得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;琼斯则被认为是以最短的论文获得菲尔兹奖的人。琼斯的关于琼斯多项式的论文一共8页,其中有4页是一些数据表格和引用之类,论文实际内容只有4页。仅凭4页的论文获得菲尔兹奖,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例子。

下面再简单聊聊扭结的另外一种有趣的性质:扭结的分解和加法组合。

结的“加法”:把两个结尽量放平在桌面上,互不重合。在两个结之间,找某个比较靠近的部分,画一个矩形。要求矩形两对边分别在两个结上,不覆盖任何结。在矩形两对边处,各剪一刀,得到4个开放端,上面的两个开放端连在一起,下面的两个开放端连在一起,就得到了一个新的结。在严格的定义下,这种加法的结果是唯一的。

结的加法有了,那么它的逆操作就是结的分解。有了组合和分解操作后,一下子就可以考虑很多有意思的问题。结的加法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?答案是肯定的,你可以试着验证一下。

还有一个“显然”的结论是:一个结加上平凡结,所得结果是其本身。那么是否存在两个或多个非平凡结,它们相加后变为平凡结呢?可能有人会有这种想法:一个结加上它镜子里的图像,两者就会互相“抵消”,最后变成一个平凡结。但答案有点意外,是否定的。1949年,数学家舒伯特证明了:一个非平凡结,无论给它加上怎样的结,也没法“抵消”它,最后变成一个平凡结。

再看看结的分解,就更有意思了。结的分解就是结加法的逆运算。显然,存在这样一些结,对它们没法分解了。如果继续分解,也只能分出平凡结,比如三叶结。那么对这种没法分解的解,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(也许你猜到了):“素结”(Prime Knot)。

这就马上带来一个有意思的问题:结的世界中,有“唯一因子分解定理”吗?也就是,当一个结不是素结,而是一个“合结”的时候,把这个“合结”分解为若干素结的组合,那么分解结果是唯一的吗?

答案是肯定的,1949年,还是数学家舒伯特证明了:把结的方向定向之后,合结的分解结果是唯一的。

那有没有一个办法判定一个结是素结呢?答案如同质因数分解,目前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或者快捷算法,判定一个结是否是素结,或者分解一个合结。所以,给定一个结,如何对其“素结分解”也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。由此,甚至有人设想,参考RSA算法的动机,可以用“结”,构造一个非对称加密体系。

扭结理论作为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交汇点,为这些领域之间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和工具。理解纽结理论,将有助于我们把这些理论联系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