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律(一)
四声与平仄
语音的升降、高低构成了汉语的声调。古汉语中大致有四个声调:平声、上声、入声、去声。平声到后代分化为了阴平和阳平(对应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),上声(对应普通话的三声)一部分分化为了入声(对应普通话的四声),入声扔保持入声。去声的情况较为特殊,来自吴语、闽语、粤语、赣语等部分地区的读者可能较为熟悉,其调型特征为“短促急收藏”,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。
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。在韵书中。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。在诗词中。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。什么字归什么声调,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。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。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。
知道了什么是四声,平仄就相当好懂了。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,平就是平声,仄就是上去入三声。仄,按字义解释,就是不平的意思。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,较长的,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,较短的。这样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,使声调多样化,而不至于单调。
下面分别以五言和七言为例讲解平仄的基本类型。
五律的平仄
五言的平仄,只有四个类型,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。即: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;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
注:红色的字表示可平可仄。
由这相联的错综变化,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。
仄起式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 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 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 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 |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 感时花溅泪,恨別鸟惊心。 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 白头掻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 |
---|
另一式,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,其余不变。
平起式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 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 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。 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。 |
空山新雨後,天气晚来秋。 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 竹喧归浣女,蓬动下渔舟。 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 |
---|
另一式,首句改为"平平仄仄平",其余不变.
七律的平仄
七律是五律的扩展,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。仄上加平,平上加仄。因此,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,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,即: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,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。
仄起式
仄仄平平仄仄平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 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 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 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 |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 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 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 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 |
---|
另一式,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,其余不变。
平起式
平平仄仄仄平平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 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 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 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。 |
舍南舍北皆春水,但见群鸥日日来。 花径不曾缘客扫,蓬门今始为君开。 盘飧市远无兼味,樽酒家贫只旧醅。 肯与邻翁相对饮,隔篱呼取尽余杯。 |
---|
另一式,第一句改为:平平仄仄平平仄,其余不变。
一种特殊的平仄格式
在五言“平平平仄仄”这个句型中,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,就是“平平仄平仄”;七言是五言的扩展,所以在七言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这个句型中,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,就是“仄仄平平仄平仄”。注意:在这种情况下,五言第一字、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,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。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。
孤平与拗救
什么是孤平?在五言“平平仄仄平”这个句型中,第一字必须用平声;如果用了仄声字,就是犯了孤平。因为除了韵脚之外,只剩一个平声字了。七言是五言的扩展,所以,“仄仄平平仄仄平。”这个句型中,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,也叫犯孤平。孤平是律诗的大忌,在唐人的律诗中,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。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五言第一字、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,另有一种补救办法,详见下文。
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,叫做拗句。现在谈几种拗句: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,但是前面一字用拗,後面还必须用“救”。所谓“救”,就是补偿。一般说来,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,后面必须(成经常)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。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:
在该用“平平仄仄平”的地方,第一字用了仄声,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,以免犯孤平。这样就变成了“仄平平仄平”。七言则是由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换成“仄仄仄平平仄平”。这是本句自救。
在该用“仄仄平平仄”的地方,第四字用了仄声(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),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。这样就成为“仄仄平仄仄,平平平仄平”。七言则成为“平平仄仄平仄仄,仄仄平平平仄”。这是对句相救。
在该用“仄仄平平仄”的地方,第四字没有用仄声,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。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。这是半拗,可救可不救,和1. 2.的严格性稍有不同。
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。并加以说明:
白居易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別情。
第三句“不”字仄声拗,第四句“吹”字平声救。这是第二类。
苏轼
东风知我欲山行,吹断檐间积雨声。
岭上晴雲披絮帽,树头初日掛铜钲。
野桃含笑竹篱短,溪柳自摇沙水清。
西崦人家应最乐,煮芹烧笋饷春耕。
第五句“竹”字拗,每六句“自”字拗,“沙”字既救本句的“自”字,又救出句的“竹”字。这是一、二两类的结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