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干呕男孩”到“空心的一代”:我们是如何被无形的牢笼所驯化的?
不久前,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流传:一个男孩带领全班同学高声宣誓,誓言激昂,直至声嘶力竭。在结尾时,他控制不住地一阵阵干呕,表情痛苦。
这一幕令人五味杂陈。有人觉得好笑,有人感到心疼。但这个男孩的生理反应,其实是一个尖锐的隐喻,它揭示了我们教育体系中一种深刻却被默许的暴力。我们被告知,通往成功的道路必须用苦行僧式的自虐来铺就,比如那些挂在教室墙上的标语:“只要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”。
我们以为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,是一种磨砺。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,会发现这背后是一套精密的、旨在塑造我们思想与行为的权力机制。它并非通过镣铐来禁锢我们,而是通过让我们心甘情愿地走上一条预设的流水线,最终将我们塑造成一个个内心空洞的“优等生”。
看不见的思想工厂
要理解这一切,我们首先要认识到,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。法国哲学家路易·阿尔杜塞(Louis Althusser)提出了一个关键概念:意识形态国家机器(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, ISAs)。他认为,家庭、媒体、宗教,尤其是学校,是社会用来复制主流思想、让我们认同现有秩序的工厂,将某些观念塑造成不容置疑的“常识”或“真理”。一个广告告诉你,“爱她,就给她买哈根达斯”。它巧妙地将“爱情”这种高尚情感与“购买商品”这个具体行为绑定。久而久之,不买似乎就成了不够爱的证明。
我们的教育体系在做着同样的事情。它日复一日地向我们灌输一个核心等式:“优异的考试成绩 = 美好的人生”。这个等式通过老师的教诲、家长的期待、社会的赞誉被不断强化,最终成为我们深信不疑的意识形态。它告诉我们,一个18岁年轻人的全部价值,都系于一场考试。于是,吃饭、睡觉、上厕所,都仅仅是为了给“学习”这台机器补充燃料。
在这套意识形态下,我们被剥夺了对其他生活可能性的想象力。因为这台“思想工厂”告诉我们,只有一条路是康庄大道,其他的都是悬崖峭壁。
如何打造“标准的好学生”?
如果说意识形态是软件,那么另一位哲学家米歇尔·福柯(Michel Foucault)所描述的规训权力就是硬件。福柯认为,现代社会通过对时间、空间和行为的精细控制,来制造“驯顺而有用”的个体。学校,正是这种规训权力的完美实验室。
回想一下那些令人窒息的规则:每天5点起床跑操,精确到分钟的课程表,晚自习不许抬头。所有“非学习”的时间都被视为浪费,需要被根除;整齐划一的课桌,固定的座位,便于管理者(老师)进行最大限度的监视;从坐姿到应答,一切行为都被标准化。
而这一切规训技术的核心,就是考试。福柯认为,考试是一种巧妙的权力工具。它让每个学生都变得可见和可量化。通过分数和排名,你被精确地定位在一个坐标系中,你的价值被简化为一串数字。考试创造了一个“优秀”的规范,然后无情地将所有人与这个规范进行比较,迫使你不断自我修正,向那个标准看齐。
那个干呕的男孩,正是这套规训权力运作到极致的产物。他的身体在努力服从意识形态的命令(“要激昂”),却最终被规训的强度压垮。
空心病的根源
当意识形态的软件和规训的硬件结合,一个可怕的心理后果便产生了——我称之为“猪肉思维”。
想象一下,你是一块传送带上的猪肉。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你不知道,也不需要知道。你唯一的目标,就是在流水线的每一个出口,被盖上那个红色的“检疫合格”印章。
小学的印章是重点初中,初中的印章是重点高中,高中的印章是名牌大学,大学的印章是考研或一份体面的工作……然后是晋升、买房、结婚、生子,再把你的孩子送上这条崭新的流水线。
具有“猪肉思维”的我们,永远在焦虑地追逐下一个“官方认证”。我们的人生价值被完全外化,交付给了外部的评价体系。我们一直在疲于奔命地“上岸”,因为我们感觉自己随时都在溺水。我们从未真正停下来问过自己:我,作为一个人,而不是一块猪肉,究竟热爱什么?我想到达哪里去?
这就是所谓的“空心病”。当一个人用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,将自我价值完全寄托在单一的、外部的评价体系上时,他的内心世界必然是贫瘠的。他擅长解答圆锥曲线,却解不开自己的兴趣和迷茫;他能背诵复杂的历史年表,却不知道如何与人建立一段真诚的关系。
这种模式僵化也催生了内卷。当所有人都被困在同一条流水线上,用同一种标准衡量时,竞争的唯一方式就是将同样的事情做得更“狠”、更“卷”。这是一种没有创造性增量的、精疲力竭的内部消耗。
结语
那么,出路何在?福柯说,“哪里有权力,哪里就有抵抗。” 这种抵抗并非是砸碎机器,而是一种更个人化、更具创造性的“自我技艺”。
答案是,努力成为一件“艺术品”,而不是一件“工业品”。
工业品是规训工厂的目标。它标准化、可替换、易于评估。它的价值由外部的规格参数(成绩、绩点、证书)决定。而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。它的价值源于其鲜明的个性和不可复制的特质。它遵循的是自身的内在逻辑,而不是外部的生产标准。
选择成为一件艺术品,是一场艰难的、温柔的抵抗。这意味着你要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真正的热爱与擅长,而不是盲目追逐那个“官方盖章”;你要相信人生是旷野,而非独木桥。一次考试的失利,一个阶段的落后,并不能定义你整个人生的价值;你要有勇气去打磨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,即使这会让你在标准化的赛道上暂时落后。
这需要巨大的勇气,因为整个意识形态机器都会规劝你:“别走那条路,危险!” 但回报是,在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这件“艺术品”的过程中,你感受到的是充实与快乐,而非被内卷的痛苦。最终,当这件艺术品焕发出光芒时,它的价值是任何工业品都无法比拟的。